主页
软件技术
返回
兰州至西宁铁路增建第二线某工程(实施)施工组织设计
内容简介

  1.2.1工程范围  起止里程:K134+000~K154+000,全长20Km(不计长、短链)。主要工程内容:本段范围内的改移道路、砍树(不含补偿)、路基工程(不含绿化)、桥涵工程(含桥面系、不含架梁)、大型临时设施及过渡工程、车站站场改造(客货运、站场土石方)。  1.2.4与既有线相关工程  1.2.4.1路基工程  本工程与既有线相关的路基工程主要有:并肩增建二线地段、改建既有线地段和利用既有线地段。  1.2.4.2桥涵工程  K142+339泉水沟中桥、DK144+290白胜沟中桥为旧桥拆除重建。  接长盖板箱涵有11座。  1.2.5自然条件  1.2.5.1地形、地貌  本线地处青海省乐都、平安、互助县境内,地势西高东低,一般海拔在2100m左右,所经地貌为湟水河谷阶地区,阶地区地形平缓、开阔,两侧为黄土塬、梁及低中山,线路通行于湟水河一、二阶地。  1.2.5.2气象  区内属半干旱大陆型气候,其特点是:旱季长、雨季短,雨量较少但集中,年蒸发量远大于年降雨量,昼夜及冬夏温差变化大,四季多风,冬期长。  1.2.5.3水文地质  1.2.5.3.1地表水  沿线水系是湟水河,其是黄河水系主干支流,湟水河在管段内流向大致与线路平行,流经西宁、平安、乐都、民和等县市,其上游支流发育,均为常年性水流。  1.2.5.3.2地下水  沿线地下水主要为第四系孔隙潜水。第四系孔隙潜水:水质大多良好,局部水质有侵蚀性,水位视其所处位置不同及季节变化而异,一级阶地地下水位埋深1~5m;二级阶地地下水位埋深3~20m;三级阶地地下水位埋深大于20m,主要受大气降水和地表水补给,向河流排泄。  1.2.5.4工程地质  1.2.5.4.1地层岩性  沿线出露的主要地层有第四系、第三系、白堊系、侏罗系、奥陶系、震旦系、元古代闪长岩及断层碎裂岩等。  1.2.5.4.2地质构造  ⑴本管段内无主要断层,地表覆盖主要为第四系全新统为冲积砂质黄土、卵石土,局部地段分布人工填土,第四系上更新统冲积砂质黄土、卵石土,上第三系砂岩夹泥岩。  ⑵特殊岩土  沿线分布的特殊岩土主要有:湿陷性黄土、湿地等,特征如下:  ①湿陷性黄土:广泛分布于河谷阶地、沟谷及沿线山顶坡麓,大部分地段为Ⅰ-Ⅱ级非自重湿陷性,部分地段为Ⅱ-Ⅳ级自重湿陷性,湿陷土层厚2~10m,沿线位于黄土地段的各类建筑物均应考虑地基土的湿陷问题,并做好防排水工程。  ②湿地:零星分布于平安驿附近(DK145+520~DK145+993)的湟水河一、二级阶地洼地中。平安驿段湿地,以桥梁型式通过。  1.2.5.5地震  根据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颁发的《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沿线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和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DK134+000~DK154+000地震动峰值加速度0.10g,相当于地震基本烈度七度,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S)0.45。  1.2.5.6交通  沿线交通主要有兰西高速公路和G109公路,多与线路并行、穿绕,县、镇、乡村道路较发达,交通便利。  1.3工程特点  1.3.1项目规模大、工期紧  本段正线全长20km(不计长、短链),路基土石方63.5157万断面方,特大桥2766.37m2座,大桥403.82m1座,中桥212.95m3座(含刚架桥),盖板箱涵301.14m24座,矩形涵、框架涵331m25座,倒虹吸管333m19座。工程规模大,线路长。  合同文件要求15个月内完成所有路基工程,18个月内完成所有桥梁工程,并满足2007年7月1日开始铺架的工期要求,工期紧。  1.3.2施工干扰大  本标段为增建第二线工程,存在大量的利用、改建既有线地段,既有兰青线运输繁忙,行车密度大,施工干扰大,确保营业线行车及人身安全,贯穿施工全过程。  1.3.3环境保护要求高  沿线人口比较稠密,矿产资源丰富,工矿企业众多,土地资源宝贵。沿线水系主要为黄河水系主干支流湟水河,其与线路平行。自然环境保护和水资源保护要求高。  1.3.4地质条件较差  本线地层岩性种类多,地质构造复杂、岩体破碎,存在大量不良地质和松软土、湿陷性黄土等特殊岩土,对路基、桥涵、隧道工程影响较大,需进行特别处理,施工过程中需充分关注。  1.3.5冬期长  第一年的11月1日至次年的3月31日为冬期,冬期时间长达5个月,有效施工期较短。  

此稿件因内容全面获得1信誉分

专题推荐

  • ·某地铁施工组织设计
  • ·某公路施工组织设计
  • ·客运志线施工组织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