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软件技术
返回
浅议师法自然因地制宜

摘要:师法自然、因地制宜是居住区规划中的重要原则。不同的地域有着不同的自然特征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形成的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传统。本文以羊山湖畔花园小区为例,探讨了在当今大型居住社区中师法自然、因地制宜等规划原则的具体应用。关键词:师法自然;因地制宜;生态;地域文化Abstract:Learnningfromnatureandsuitingmeasurestodifferingconditionsareessentialprinciplesofplanningontheresidentialarea.Everyregionhasitsownnaturalfeaturesandregionalculture,whicharedifferentfromothers.ThroughtheprojectofResidentialQuarterofYangshanLakeViewGardeninXinyang,paperdiscussedhowtousetheprinciplesoflearnningfromnatureandsuitingmeasurestodifferingconditionsinlargeresidentialcommunities.Keywords:Learnningfromnature;Adjustingmeasurestodifferingconditions;;Regionalculture中图分类号:TU984.1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0422(2009)07-0117-03羊山湖畔花园项目位于山水名城河南信阳。大别山在信阳境内连绵数百里,山奇峰峻,木秀林茂;淮河蜿蜒东西,支流遍布全境,湖泊星罗棋布,水清鉴人;温暖湿润的气候,复杂多样的地貌造就了信阳独特诱人的自然生态景观。同时,信阳还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项目所在地羊山新城,是信阳市新的行政、经济、文化中心,定位为现代化的山水园林生态城市。新城分为行政文化中心、金融商贸、高铁站区三个组团,各功能组团由山岭、树林环抱分割,自然山林绿地在规划区内呈鱼骨状分布,彼此相连。羊山湖畔花园就坐落在新区行政文化组团内行政中轴线东部,毗邻新建市行政中心区,西临规划中的市民广场,东侧为规划中的市直机关局委办公区,南面为规划中的城市主干道中环路。基地邻近北面的羊山森林公园和龙飞山森林公园,占地46.7hm2(701亩),周边交通方便,生态环境良好,是理想的居住生活用地(图1)。面对如此丰富的自然生态资源和文化资源,作为信阳羊山新区的示范型生态居住小区,羊山湖畔花园提出师法自然、因地制宜的规划理念,并将之渗透到规划设计的各个层面。1基地环境分析基地被城市道路划分为A、B、C、D四个相对独立的地块。其中A地块为一期用地,现已进入建设阶段;其余为二期用地,现状为农田耕地,用地边界规整,地形整体呈东北高西南低的趋势(图2)。B地块地势较低,中部自然形成一泓清澈见底的水塘,约4ha,池岸亲水性较好,周遍植物茂盛,自然原生状态良好,其南部靠近中环路附近有一低洼地块,地势较低不宜作为建设用地;C地块地势略有起伏,乡间小路蜿蜒曲折,自然植被覆盖率较高;D地块地势起伏较大,东北侧地势最高,为整个基地的制高点,相对高差最大在20m以内,坡度较为平缓。2规划理念规划重点与难点在于处理好二期建设与一期建设的协调、基地内自然资源的利用、竖向设计以及地域文化在小区中的体现等关键问题,据此项目提出师法自然、因地制宜的规划理念。所谓自然不仅指对自然本体的学习和传承,地也不仅指地理意义上的区位概念,还都应包含对在特定区位的自然条件上衍生发展而来的地域文化的理解与延承。因此,师法自然、因地制宜的规划理念体现在自然生态和文化生态两个层面。2.1自然生态层面时代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使得人们对自然环境改造拥有更大的能动性,在随意的取土、弃土、回填土进行建设的同时也破坏了大地的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的原生态环境。但正如恩格斯所说,对自然界每一步所谓的胜利,自然界都将报复于我们。因此,尊重基地原有地形地貌,顺应地脉生态发展的肌理和自然演进过程,保持基地原生态表土、自然水体、地表植物等,维持自然生态的多样性就显得尤为重要。在设计中应尽可能保留城市、住区的本土自然属性,把生态观念严格地贯彻到规划、设计、施工、经营等各个环节,使人与自然和谐共处,达到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的良性互动。2.2文化生态层面文化生态指一定历史时期、一定社会文化大系统内部诸文化形态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方式和状态;是一定社会条件下,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气质、习俗、礼仪等与一定地理环境的和谐统一。人类的居住空间,不仅是一个自然空间,同时也是一个人文空间,带有鲜明的历史传承性和鲜明的地域特征。因此,在创建优美的自然环境同时,尊重历史、延承城市文脉,重视人文与生态环境的完美融合,巧妙利用自然环境和城市地域文化要素,将山、水、绿的城市自然特色与文化积淀有机结合,力图创造一个具有独特文化内涵和人本关怀的示范性生态居住园区。3规划布局3.1自由灵活的规划结构规划结构可以概括为一带、双心、四区(图3,4)。一带:由基地东北到西南蜿蜒曲折延伸形成一条绿化走廊,将相对独立的四个地块联系成一个整体,结合现状几处水塘稍加整理贯通形成连续水系,结合道路和景观节点形成居住区的核心景观带,兼具交通、休闲、生态等功能。双心:即景观共享中心和公建共享中心。B地块内开阔的湖面为共享景观中心,是整个居住区的公共空间;四个地块中心结合城市道路设计环形建筑群作为公建中心,包括小区商业街、超市、小区会所等中心,亦可作为公共礼仪广场。公建中心二层以天桥相连,减少对城市道路公共交通的干扰。四区:由城市道路分隔成特色鲜明的四个片区,既相对独立又资源共享。3.2和谐共生的功能分区(图5,6)A区为一期工程,已规划实施。B区地势平坦,湖岸蜿蜒曲折,环境优雅,故规划中作为别墅区考虑。双联体别墅顺应地势面向水面错落布置,自然形成4个别墅组团。将原有水面沿临水别墅组团向外侧延伸形成包围之势,营造一种住在岛上的湖心岛高档别墅区。湖岸稍加整理结合滨水平台以九曲桥连接两侧湖岸,形成内湖外湖两个不同层次的临水景观。滨湖步道、亲水平台,平湖秋月、鸟语花香,虽有人作却宛自天开,营造一种田园牧歌般的生态家园。C区位于用地的东南侧,充分利用地段优势,沿基地四周布置4个组团的6层多层花园洋房和叠加联排别墅。中心结合曲折自由的共享绿带布置联排别墅和幼儿园,沿街住宅底层设有配套的商店,方便居民的生活。同时,通过种植绿化、浮雕墙、文化广场、健身步道、部分建筑首层架空等措施,提高并改善小区的整体环境质量。D区是基地内地势最高的一个区,呈东北高、西南低的跌落势态。住宅以6层和小高层为主,多层住宅呈南北向行列式布置,日照间距不小于1:1.3,保证每户均有足够的日照和采光;板式小高层布置在基地北部,同时结合地形布置少量点式小高层来丰富建筑群体空间,环形的休闲步道将本区的住宅群体串接成一体。3.3相对人车分流的道路交通设计(图7)小区规模较大,严格按照人车分流虽能保持小区的安静和安全,却可能带来使用上的不便。因此,在道路交通设计上,采取相对人车分流原则,即机动车进组团而不进院落,在最大程度上兼顾使用的方便与安全。小区主干道宽9m,采用双车道行车方式。在小区入口位置设置广场,满足人车分流及大量人员集散的需要。道路设计顺应地势等高线,形成自由灵活的主干道,在满足交通的前提下,尽可能地减少对地形的改造;同时,龙型道路隐喻了地域的中原文化特征,沿主干道一侧设置绿化休闲步道形成小区的步行道系统,空间收放有致,景观步道蜿蜒曲折,通过步行系统串联若干景观节点和中心绿地,如湖滨广场、文化长廊、游园绿地、幼儿园、主题公园、生态绿地等公共空间,形成中心景观区。小区停车采用地上地下相结合的方式,利用两院落之间的消极空间作为地面停车;同时在集中绿地下设置地下停车库,适当位置可结合小区的主要干道设置地面停车以节约用地。D区结合山坡地设护坡式停车场,充分利用地势资源。4山、水、绿的绿化景观设计(图8)山:利用原有地形在地势最高的东北角自然形成小山,设置景观凉亭和文化雕塑墙,形成小区的观景平台和视觉焦点,与B区的开阔水面遥相呼应,形成高与低、山体与水面、开阔与垂直的对比关系。水:结合水面设计可渗透的生态驳岸,保证河岸与河岸水体的功能交换,维持原有的生态平衡。并对水体进行多元化利用,形成静态水景、喷泉、流水,配合曲径点缀缤纷绚丽多姿的生活景象。建筑空间布局上沿湖面向周边依次递升,使离水面有一定距离的周边多层、小高层建筑也有良好的观水视线,使更多的住户也能观望湖景,以争取景观资源利用的最大化。绿:自由曲线状横贯基地南北两端的带形中心绿地成为组织全区的步行绿轴及景观核心。绿带串联小区公建、会所、绿地、户外健身场地以及步行文化休憩广场及观景平台,并在绿带的东北和西南两端结合地势形成两个小型游园,塑造居住区主要的开放空间景观。此外,小区的绿化景观设计注重自然环境、文化环境、社交环境、智能环境和管理环境等多重环境品质的整合效应,营造共享空间的亲切基因,如增加小孩和老人自由活动场所、为残疾人提供无障碍通道、采用当地有特定意义的小品设计等,使自然景观与文化资源相融相生。5单体设计5.1公建设计公共服务设施根据规划等级、服务半径等因素,合理布置在居住区内部主干道和中心绿地周围。按照集中、分散相结合的原则,在基地中心部位设圆环形商业建筑,将人流引至建筑内部的商业街内,二层以人行天桥相连,以减少对路口的交通压力,设置小区商业街、超市、小区会所等内容为小区配套服务。在各组团内,沿街部分设置底层商业满足日常需要。5.2住宅设计住宅布置时顺应自然,随高就低,蜿蜒曲折而不拘一格,使建筑与自然的山、水、木、石等物统一和谐,融为一体(图9,10)。考虑信阳的气候特点,住宅南北向布置且两两围合形成院落,既可阻隔城市干道的噪音及汽车废气对居住区带来的影响,又能形成较为私密的社区空间,完成室外空间向室内空间的过渡,形成小区公共活动空间――组团间半公共室外活动空间――宅前领地空间――宅内公用交流空间的空间序列。6结语居住区是承载人们日常生活行为的重要场所,它不仅仅是一个物质意义上的空间,更是一个具有人文含义的精神场所。良好的居住环境不但可以满足住这一基本表象诉求,对人们精神需求的满足也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说,师法自然、因地制宜不仅仅是营造小区特色的重要手段,更是传承地域文化的必然要求。实际上,项目所在的区域位置和基地自身条件为我们营造良好的自然和人文生态环境提供了依据,规划中应关注如何实现对现有自然地形地貌的利用,并在此基础上更好地诠释地域文化。参考文献:[1]孙卫卫.文化生态与先进文化的发展[J].理论探索,2004(3):21-22.[2]王鲁民,袁媛.场所和社会生活秩序的形成[J].城市规划,2003(7):76-77.[3]孟兆祯.师法自然天人合一论中国特色的城市景观[J],建设科技,2003(1):68-69.[4]朱玉民,王敏骅.水景住宅的规划策略以上海水景住宅为例(下),园林,2005(5):22-23


保险公司车险续保管理系统
保险公估业务运营管理系统
保险代理公司业务管理系统的设计和实现
保险出单业务管理系统
HMS酒店客房管理系统操作手册
YYUC-PHP框架简介
Justep X5快速开发平台部署
x5 studio快速开发平台
信息发布:名易软件http://www.myidp.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