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地区高速公路绿化树种选择的探讨 |
简介: 公路是经济发展的一个必备条件,完善的公路系统是确保国民经济顺利发展的先决条件,其中高速公路又首当其先,发展建设高速公路具有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随着经济的发展景观环境效益日益成为高速公路发展中新的主题。提高绿化水平已成为当今高速公路建设新的要求。与普通公路不同,高速公路是全封闭式的,车速很高,对绿化的要求也高于普通公路。要求沿途景观能丰富司乘人员的视觉环境,避免视觉疲劳而造成交通事故,同时还要改善公路两旁生态环境,形成良好的生态体系,要达到这一要求,绿化植被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新疆高速公路建设虽然起步较晚,但随着新疆地区经济文化日新月异的变化和西部大开发的推进,新疆高速公路建设也有着长足的发展,而新疆高速公路绿化也必然成为新疆地区经济文化建设中一个全新而又重要的问题,因此探讨新疆地区高速公路绿化树种的选择具有深远的意义。 1 1.1 1.1.1 1.1.1.1 中央分隔带灌木的合理配置,可以遮挡住对面车道迎面车灯光,避免眩光效应,降低交通事故发生率。 视线诱导沿途的花木绿带,可以显示公路的线形变化,有助于引导驾驶员视线,预判前方公路线形,利于安全驾驶。 高速公路植被绿化,能稳固路基,有利于水土保持,减少风沙侵蚀,同时绿化带可降低噪音,吸收浮尘和废气从而改善环境。 利用造景、借景、障景的手法,对沿途景观进行遮蔽和调和,从而构成具有地方特色的地域景观。 1.2 1.2.1 绿化树种的选择对确保绿化的效果、质量和利用年限都至关重要,直接影响着新建高速公路路域植被的恢复进程。而且,高速公路路域由于施工所进行的大量的高填深挖,不仅边坡坡度大,土质差(为母质土壤),而且还受到了施工垃圾如石灰、粉煤灰、水泥、石块、沥青等的污染,立地条件极差,这些情况在新疆地区表现尤为明显。针对公路路域环境的特殊性及新疆地区的气候特点,在进行绿化树种的选择时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因地制宜,适地适树的原则; (2)以乡土树种为主,适当引种外地优良树种的原则; (3)所选树种应满足一定功能的原则(如中央分隔带的防眩功能,边坡植被的保持水土功能); (4)与周周的自然植被和环境相协调的原则; (5)具有较强的抗病虫害能力,不会成为附近农作物传播病虫害的中间媒体的原则; (6)较强的抗旱、抗寒、耐盐碱以及耐瘠薄和粗放管理的原则; (7)根系发达,覆盖效果较好的原则。 1.2.2 由于新疆地区大部分是干旱、半干旱地区,降雨量小,加之高速公路建设后的土壤养分贫瘠、保水性较差,因此,在选择绿化树种时应考虑耐旱、耐瘠薄、耐寒树种,同时结合树种的功能和园林美学进行选择。 1.2.2.1 中央分隔带绿化的目的在于诱导视线、防眩,为司乘人员创造一个安全、优美的行车环境。中央隔离带绿化是高速公路绿化的关键,直接影响着高速公路的形象。由于路面施工要求和两侧车辆行驶的影响使得此处植物生长环境差,废气污染严重,土壤贫瘠,土层只有40-50厘米[1]。因此,中央分隔带的绿化树种应该选择耐修剪、整形效果好、抗污染和耐干旱、瘠薄的树种。中央分隔带所围空间呈现出半封闭状态,其绿化可以丰富司乘人员的视觉环境。但如果种植植物过低起不到防眩的作用,而过高植物所围成的空间会成为全封闭式,会造成视觉范围狭窄,并且当阳光斜照时,落在地上的阴影会使行车司机的视觉中产生新的眩光,所以对植物的选择要求较高。中央分隔带宽一般为2—4米,考虑车辆安全行驶,既要防眩又要视线开阔的需要,中央分隔带树高一般控制在1.5米左右,单株可适当高些,控制在1.8米,篱可控制在1.2米单株组合可控制在1.5米,株间或组间距以6—7米为宜,这样可起到较好的防眩效果。计算公式为:L=MtgaL为植物纵向间距上限;M为植株树冠直径下限或树篱宽度下限;a为汽车前照灯扩散角。 1.2.2.2 边坡绿化的目的在于防止雨水对边坡的冲刷而引起的对公路路基的破坏,因此,其绿化应以草本和灌木护坡,以小乔木速生乔木造景,即充分覆盖裸露的边坡又可美化路容。 1.2.2.2.1 高速公路经过平原、农田时,路面比路基高,就形成下边坡路段。这种路段,路基比路面低,因地势低,矮小草、灌一类植被在高速公路主车道视线以外,设计前排以树形好,景观效果佳的长绿小乔木为主,后排可考虑速生的乔木。 1.2.2.2.2 高速公路经过小丘时,进行挖方处理,形成上边坡。这种地段土壤条件差,不太适宜植被生长,在植物选择时应以抗旱耐贫瘠的多年生草本和灌木为主,以确保植被正常生长,全力提高保存率。 1.2.2.2.3 高速公路经过地段,部分地方挖方填方都不多,边坡基本与路面等高,设计时以小乔木林为背景,花灌木为中景,最前沿以宿生草本或其他地被作为前景。前、中、后三层景观相结合,在层次上、颜色上都较丰富。 1.2.2.2.4 高速公路建设时为了挖土凿岩,会破坏部分山体,造成岩石裸露这部分地块应以藤本植物攀爬覆盖进行绿化。 1.2.2.3 1.2.2.3.1 1.2.2.3.3 填、挖结合段的绿化,要采用密集绿化的方式进行,即栽植间距为3.0米一株,树种不宜采用乔木,而应采用从乔木过渡到中灌木、矮灌木,过渡段的长度根据具体路段分别选用100米或60米,这样可以减少光线的变化对司乘人员的影响,起到明暗过渡的作用。 1.2.2.4 高速公路的隔离栅,位于公路外界桩内0.5米处。隔离栅绿化的主要目的是将隔离栅覆盖起来,防止生锈的铁丝网影响高速公路景观,同时起阻挡、隔离作用,防止行人和动物在穿行高速公路时引发交通事故。因此,其绿化主要以藤本植物为主与带刺的灌木树种搭配种植。分树种交替栽植,达到春夏有花,四季常青的良好效果。 1.2.2.5 互通立交区的绿化是指互通式立交匝道所环绕分割而形成的数个面积大小不等,平面形状各异的独立区域的绿化,由于立交区面积很大,所以这里绿化常以草坪为主,在草坪上可选择种植自然式树丛,形成趣味昂然的自然景观;也可利用观叶植物做各种几何图案和色块造型,形成鲜艳醒目的植物景观。互通立交区绿地绿化通常选择一些耐旱、耐寒的常绿植物进行大片栽植,构成宏观图案。但是,互通立交区的绿化不得影响公路行车视线。 1.2.2.6 服务区是高速公路特有的服务项目,它主要解决车辆的休息、加油、修理以及司乘人员的食宿。服务区的绿化应首先满足其功能要求,在停车场周围栽植高大乔木,为停靠休息的车辆、人员提供阴凉,在面积较大的绿地或重点地段可建亭榭、花坛等园林小品,供司乘人员休息和观赏,以解除他们的旅途疲劳[4]。在树种选择上,可采用一些较高档的植物材料和常绿树种。其设计与一般公共绿地相同。收费站、管理所的绿化以衬托建筑,美化环境为目的,其绿化树种宜选择观赏性强的乔、灌木,形成花园式的庭院布局。因此,适合于西北地区城市园林绿化的树种均可用于站所绿地绿化。 1.3 结合新疆地方气候特点,以及高速公路绿化的原则和要求,理论上新疆地区高速公路各分区能够种植的树种有: 中央分隔带:圆柏、冬青卫矛、刺柏、月季、榆叶梅、侧柏、黄杨、小叶女贞 边坡:紫穗槐、柠条、火棘、沙棘、铺地柏、地锦、沙拐枣、红沙柳、枸杞 路侧:杨树、圆柏、樟子松、侧柏、榆树、龙抓槐、迎春、紫叶李、女贞、紫叶小檗、花石榴、榆叶梅、连翘、紫丁香、胡杨 隔离栅:玫瑰、枸杞、牵牛花、地锦、野刺梨、木香、山荞麦、火棘 互通立交区:圆柏、铺地柏、木犀、女贞、龙爪槐、红叶小檗、月季、紫丁香、火棘、连翘 2 随着西部大开发的深入和发展,新疆的高速公路有了长足的发展。九五前,新疆新疆高速公路几乎空白,但到今年底新疆高速公路将达到431公里。目前,全疆高等级公路已有5488公里。在新建高速公路的同时,高速公路绿化研究和建设的步伐也随之加快。但是,由于新疆高速公路建设起步较晚,其绿化建设还存在许多问题尚待解决。同时,由于新疆地处西部,恶劣的气候、土壤等环境因子的影响,使新疆地区高速公路绿化变得比其它地区更为困难。 2.1 新疆地区的高速公路跨越南北疆,植物种植环境不仅要受到高速公路本身气候环境和土壤条件的影响,同时还受到西北地区典型气候的影响及新疆南北疆气候差异的制约。 2.1.1 新疆地处西北地区,常年多风沙。而高速公路的分离立交、互通立交很多,以及路线线型和技术标准的要求,高速公路路基约高于自然地面3~5m左右。且高速公路大多路段处于远离城镇的位置。因此,在高速公路处的风速大大高于普通地面。另外,位于分隔带的树木,紧挨超车道,过往车辆的车120kgh,飞快的速度,川流不息的汽车,使其不停地受到气旋、风害的侵袭。这也是普通环境所不具备的特点。 2.1.2 新疆夏天日照时间长,地温高,气候干旱,昼夜温差大,夏季,当日光直射时,宽大的路面将太阳能大量蓄积于路面以上的空间内,使空气温度上升,高于其他地面的空气温度。路面温度最高可达60~70℃。夜晚,由于地势高、风速大、散热快,又使路面以上空间的温度比周围环境温度还低。这种现象极不利于植物的生长。 2.1.3 高速公路路基是经分层碾压,具有较高的压实度,所取土质也多为不利于植物生长的生土,甚至是沙土或黏土,且掺有基底石灰土和碎石沥青水泥等废弃料。即使对植树位置换土也受到空间限制,不能完全满足植物生长的要求,何况还有冬季除雪所撒盐分的不利影响[5]。立交区则曾作为施工时的料场、预制场地,很难彻底恢复,也不利于植物生长。 2.1.4 经测定,高速公路路面的蒸发量比普通地段高1倍多。新疆是干旱地区,高出自然地面的路基又无法得到地下水的补充,尤其是处于中央分隔带的植物更象是生长在自然条件下的大花盆里。干旱是其最大特点。 2.1.5 高速公路上车流量较大。行驶中的汽车排放的大量有害气体,污染周围的环境,对植物生长产生诸多不利影响。 2.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