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节场地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场地土表层为人工回填的具有一定厚度的杂填土,底部为30-50cm厚的耕植土层,含植物根系。其下为湖相、湖沼相形成的粘性土、泥炭质土,层位稳定,层顶埋深变化不大,现将基坑开挖深度范围内的土层特征分述如下:①杂填土:褐灰色,松散状,湿,未经充分压实。以粘性土,混少量碎石、炭渣、砖块等杂物,底部为30-50厘米的耕土层,该土层厚度变化较大,层厚1.3-3.5米,平均厚度为2.66米。②粘土:褐黄色,可塑状,饱和。土质均匀,局部含少量铁锰质散点。属高压缩性土层。层厚0.20-1.2米,平均厚度0.59米。③粘土:褐灰色,软塑状,饱和。局部含少量水草。属高压缩性土层。层厚0.6-2.7米,平均厚度为2.2米。④泥炭质土:黑色,软塑状,局部流塑状,饱和。体轻,质软,富含有机质,含大量腐朽植物根茎。有机质含量为26.10-59.80%平均为50.50%,属于强泥炭质土,为昆明地区俗称的“草煤层“。属高压缩性土层。层厚3.80-6.50米,平均厚度5.17米。场地地下水位深为1.40-1.60m,主要为裂隙性潜水。地下水对砼无侵蚀性。第3节基坑开挖支护方案1、方案设计依据(1)《云南省标准化信息科研大楼岩土工程勘察报告》;(2)《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99);(3)《建筑基坑工程技术规范》(YB9258-97);(4)《基坑土钉支护技术规程》(CECS96:97);(5)《锚杆喷射混凝土支护技术规范》(GB50086-2001);(6)《钢筋焊接及验收规范》(JGJ18-84);(7)《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50300-2001);(8)《岩土工程手册》;(9)《岩土工程治理手册》;(10)《岩土深基坑喷锚网支护法原理#8226;设计#8226;施工指南》;(11)《深基坑工程设计施工手册》;(12)其它相关的国家和省市有关文件标准及规范;2、支护方案概要根据场地地质条件、环境情况,经多方案经济、技术对比,选定采用“深层搅拌桩止水墙+喷锚支护+坑内人工挖孔降水”联合支护方案。3.2.1开挖支护线位置以地下室基础外边线为准,向外扩大1.0m为基坑开挖支护线。满足地下室施工作业和降水井布置的要求。3.2.2深搅止水墙的设置为防止坑内涌水涌沙造成坑壁滑动,沿基坑周边设封闭深搅止水墙。由直径φ500㎜的深搅桩相互搭接200㎜形成地下连续止水墙,墙深10.0m。由于基坑开挖深度范围内大部分为软土层,且有欠固结饱和土。基坑东面距别墅很近,基坑边壁不能有较在变形。对深搅桩的强度要求较高。因此在深搅桩内每隔1.2米竖直插入长10m的16号槽钢,以增强桩身抗剪强度。3.2.3锚杆设置坑壁设3层φ48钢管锚杆,层间距为1.40-1.50m,水平间距为1.50m。3.2.4钢筋网砼面层设置坑壁挂φ6.5@200×@200钢筋网。锚杆之间再用φ16钢筋纵横焊接加强,最后喷上10-12㎝厚C20细石砼面层。3.2.5降水井设置坑内周边设降水井6口,为人工挖井,井深度为7.00m,比基坑底深约2.7m。第4节基坑开挖支护施工的主要技术要求1、施工顺序要求4.1.1基坑开挖支护施工应按以下顺序进行①基础静压桩施工②深搅止水墙施工(同时压入竖直槽钢)③降水井施工④开挖第一层土⑤第一层钢筋网砼面层施工⑥第一层锚杆施工开挖第二层土方,重复④~⑥工序直至坑底。4.1.2深搅墙一定要在静压桩之后施工,防止将深搅墙挤坏。4.1.3深搅桩施工完成7天后方能开挖基坑。基坑开挖一定要分层分段进行,紧接着分层分段支护施工,上一层支护完成后方能开挖下层土方,严禁超挖或并层开挖。2、深搅墙施工技术要求4.2.1深搅桩径≥φ500mm,相互搭接≥200mm、桩长10.0m。4.2.2固化剂使用32.5Mpa矿渣水泥,水灰比≤0.5,水泥掺入量为70kgm。4.2.3搅拌桩必须均匀,桩垂直度误差≤1%。3、锚杆施工主要技术要求4.3.1锚杆材料为φ48钢管,前端加工成封闭的尖锥状,管身钻有φ8㎜透浆花眼,施工时使用锚杆钻机按设计要求钻入坑壁土体中,然后从外管口中压入32.5Mpa纯水泥浆。水压比≤0.5,压至外管口周边返出浓浆为止。4.3.2回填土层中锚杆压浆要控制压入量,防止过量造成地面窿起破坏。4、钢筋网砼面层施工技术要求4.4.1施工前应将坑壁修整平顺,然后挂上φ6.5@200×@200钢筋网。锚杆间再用φ16钢筋纵横焊接加强,最后用砼喷射机喷上C20细石砼,砼厚10-12㎝左右,以不露筋为准。易碎落,变形的坑壁可先喷上厚3~4㎝的砼后再挂网。最后再喷上7~8㎝砼。4.4.2喷射砼配合比为:32.5水泥:砂:瓜子石=1:2:2。水灰比0.4~0.45,掺入水泥用量3~5%的速凝剂。5、变形监测开挖支护施工前、施工中、施工完成至基坑回填之前,应对周边建筑、基坑周边,定期进行变形观测,并及时反馈观测数据,如发现异常则加密观测次数,并及时调整锚杆的长度和密度,把变形控制在允许的安全值内,将安全隐患消除在施工过程中。切实做到观测信息指导开挖支护施工。6、降水要求4.6.1坑内设6口人工挖孔降水井,把坑内地下水位降至坑底以下。4.6.2遵循先降水后开挖的程序,先把地下水位降至挖深以下,再行挖土。减少动水压力对坑壁土体的破坏。 |